毕赣导演,从此敬而远之 -
![]()
这是近些年发生在我身上从未有过的在电影院极度不愉快的经历。对我而言,《狂野时代》,这就是一部劝退的作品,我不打算二刷,更不想去看关于这部电影的深度剖析。
我看到有许多推荐这部电影的文章,有这样劝观众的“喜欢就好,不需要懂”。但是如果都没看懂,何谈喜欢呢。难道是在炫耀这种似懂非懂的高级感?
我已经过了文艺青年的阶段了,不会再为我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直呼牛逼。罗永浩可以这样说,但是我不会。可能他看到了更多的东西,但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在叙事上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即便邀请了易烊千玺这样新一代顶流的演员,我也确实没看出电影好在什么地方。
我倒是看了三联发起的刘擎老师、张彩玲和毕赣导演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个交流节目,说实在的,聊了很长时间,也没聊出个所以然。可见,也的确没什么好聊的。很想引用刘擎老师那个不经意的追问:请问导演你自己想明白了吗?
如果导演自己都不明白的东西,如何能够奢望观众产生开放性的感受呢。大家都觉得这个高级,那么高级在什么地方,我还真是感到好奇。
整部电影的时长有点久,一共接近三个小时,语言中有许多翻译小说式的碎碎念。我注意到电影播放到一个小时左右,就有观众离场了,不知道他们是带着悔恨、恼怒还是别的什么复杂的情绪。
而我的老婆那会也已经进入昏睡状态了,孩子靠爆米花撑到了最后。
果不其然,毕赣的这部作品因为观众觉得“看不懂”上了热搜。
如果形容地再贴切一点,这部长电影很容易让人打瞌睡。尤其是黄觉出现的时候,还伴随了呼噜声,接下来电影所有的声音都停止了,那一刻若非强大的精神定力,真的就睡过去了。
如果说这部电影还有吸引我的地方,是电影最后的部分,易烊千玺和小吸血鬼一起看日出的片段,那一刻在视觉的感受上会有一种苏醒感。这让人感到轻松:我知道,电影终于要结束了。
电影似乎是有结构的,用到了“眼、耳、鼻、舌、身”感官来调度情节,同时也有时间上的跨度。
在叙事角度,毕赣导演似乎也在延续小说家波拉尼奥的一些表达,尤其是在KTV里面打斗的环节,我好像在《重返暗夜》的小说集里面看到过类似的感觉。
电影强调了一个“迷魂者”的概念。迷魂者是敏感而爱幻想的,他们还没有被高度制度化的生活方式变得麻木,他们是有感受的。而为了唤醒这种感受,毕赣导演则用了非常多的如长镜头一样的电影技法,这让人感到无比漫长。他可能期待的是,能够通过这部电影,让人们重新重视自己的梦还有感官。这种想法当然是好的。
我也并不会因为看不懂或者对《狂野时代》这样的电影而感到自己不高尚,因为为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感官和梦境,我完全可以找到叙事性更强的作品,而不是这种概念化的创作。
今后只会对毕赣导演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尊重他的工作,但我的确是欣赏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