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资讯  »  评李浩《灶王传奇》,落伍的题材,错误的技法,絮叨的文笔  »   返回上一页

评李浩《灶王传奇》,落伍的题材,错误的技法,絮叨的文笔 -

作家李浩的小说,我只读过两部半。第一部,是《灶王传奇》。第二部,是《将军的部队》,狗屎一般,没法读。第三部,是《爷爷的“债务”》,刚读了一半,我认为是经典之作,青年导演们赶紧买一下版权,改编成为电影之后,应该可以拿不少电影节奖项。所以,我没有办法聊作家李浩的整体创作风格,但可以基于《灶王传奇》的全书内容,聊这部作品本身。

先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

可能很多读者都还没有阅读这部小说,所以,我简短讲一下故事内容。男主人公是一个灶王爷,在明代蔚县县城里边的一个小作坊当中任职。这样的灶王爷,全天下有上千万个,信灶王爷的,供着他们,而灶王爷在神职里边,就是个屁,底层最低微的。

明朝皇帝在太监怂恿下,自己带着五十万大军路过蔚县,去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结果,让人家给灭了。战火烧到蔚县,小作坊夫妻和儿子,都被烧死。夫妻二人,都被地府来的工作人员给带走了,转世投胎去了,唯独这个小儿子(小冠)的魂魄,被忽略了,眼看着要成为孤魂野鬼。

在这家的灶王爷,也就是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不能不管,他有读书人的道义在。所以,这位神职当中最低微的一位,带着小冠,一路疏通关系,终于把小冠送到阎王爷那,让小冠获得转世投胎的机会了。以上故事,是《灶王传奇》的三分之一。

接下来,男主人公这位灶王爷,因为作坊家被烧干净了,只能去别处任职。再次任职的地方,是一个穷苦人家。小说开始讲了很多穷苦故事。稍后,男主人公去了蔚县大富大贵人家任职,继续当灶王爷。小说又讲了很多官场故事。最终,这个官宦人家也“楼塌了”,全部破败。转世投胎的小冠,成为纨绔子弟,长大了之后,去官场任职,竟然为民做主,可谁知,被刁民打死。小说结束。

再聊题材的落伍。

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投机取巧的叙事。小说创作,需要有笨功夫才行。李浩老师这种用灶王爷视角讲故事的方式,属于巧功夫,看着新奇,实则严重落伍。这种用神仙志怪视角讲故事的方式,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当下,大量的韩剧作品当中,更是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规模。老编我是影视剧工作者,所以,看国内国外的影视剧数量相对较大,再看《灶王传奇》,就会觉得,这路数,太平常。

小说创作,是笨功夫,尽量不要用巧劲儿。灶王爷视角,属于巧劲儿。

然后聊技法错误。

这个技法错误,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整部小说的故事头重脚轻尾巴短了。第二点,灶王爷视角,未能实现命运之深度切入。

《灶王传奇》要是斧正的话,我觉得,砍掉后边三分之二,只要前边的三分之一,则是一个可以改编处理一下能成为好作品的小说。小说后三分之二,穷人家当灶王爷,富人家当灶王爷,都太刻意了,且和前边的故事关联性不大,属于三个故事的硬性拼接。小说工作者,不能干电磁焊氩弧焊的活儿。技术上过关的小说,不会有这些焊点。

这部小说,完全可以基于前三分之一的内容,来完成扩充,从而实现这部小说的内在主题——对官场文化的深刻讽刺。就专注于写灶王爷带着小冠,如何各种找路子,求关系,试图能够去阎王爷那边重新投胎。明明是阎王爷手底下工作团队的严重失误,最后,竟然是孤魂野鬼来买单。整部小说,只讲如何去转世投胎,扭转阎王爷小鬼错误,那这小说,体例上,就高级了。

第二个技法上的问题是,灶王爷的身份,并不深度介入到叙事主体当中去。除了开局故事,灶王爷和小冠一起找门路,灶王爷还算介入到了主体故事当中去之外,剩下的两个,穷人家当灶王爷和富人家当灶王爷,男主人公都是旁观者。只要一旁观,即便是不冷眼,也会出现主体们遭遇什么悲惨命运都和叙事者、旁观者无关的读者错觉。

小说叙事,断然不能旁观,而是要以参与者身份出现,不仅要参与,而且要重度参与,成为中心点,影响全局才行。基于这一点,李浩老师选择的灶王爷叙事视角,看似刁钻,实则错误。它山之石,则是莫言老师的《生死疲劳》。《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所有的轮回,都和叙事者自己有直接关系,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主体本身。

作家,要深度融入自己所处的时代,亦然。一个明代官场讽刺故事,太讨巧,缺乏当下时代温度。

从而聊文笔。

李浩老师缺精简,多絮叨。比如说,灶王爷去官宦人家任职之后,看厨房当中的鸡鸭鱼肉的内容,就过分絮叨,且没有叙事推动力了。它山之石,则是《红楼梦》当中讲吃喝的那些,真是富贵人家出来的。

此外,《灶王传奇》当中,大多靠对白推动故事,很多对白,又太水,可有可无。好的小说,应该用情绪推,用细节动作推。您能想象吗,一个劁猪的故事,都能用细节动作推出一部小说来。参见莫言的相关短篇。作家李浩,要想成为优秀作家,需要有删繁就简的能耐。

最后聊文本意指。

说是主题思想也行。《灶王传奇》通过整个故事,想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明朝何以出现民不聊生的状况。“何以”的那些具体故事内容,又是老生常谈的,李浩老师并未通过自己的小说,提出新的想法和说法。刘震云老师说,小说是在哲学停止的地方出现。李浩《灶王传奇》一直在哲学和史学的老调内容当中拾人牙慧。这就没多大意思了。

那位问了,老马,你这文艺批评,是不是说的有点狠呢?是的。李浩同志是“作协圈内人”,他们出个作品,容易圈内互吹,从而自嗨起来。那些互吹的“批评”,李浩读多了,对他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没啥好处。我推心置腹给他聊聊问题,保不齐,可以实现鞭子的效果,让河北文学的马车驴车们好好拉车。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