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资讯  »  《青山是故乡》:全员演技过关,唯有一处败笔,毁了一整部剧  »   返回上一页

《青山是故乡》:全员演技过关,唯有一处败笔,毁了一整部剧 -

前言

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的这部农村大剧,果然有点东西!

3月31日开播的《青山是故乡》,前期并没有太多宣传,但随着剧情深入,亮点就逐一显现。



在古偶、悬疑肆虐的影视市场中,能够沉下心来,探寻基层故事的剧,真的不多了。

朴实的拍摄风格,实力派演员与老戏骨坐阵,都深深地吸引住了网友视线。

本以为这部以乡村振兴为基调,以人与自然、土地和谐共生为理念农村大剧,能够一枝独秀,在口碑上遥遥领先。

可惜,一处败笔毁了一整部剧。

一、全员演技派,看得过瘾

这部剧的故事线逻辑非常清晰,主要分为两条,一边是以董大林为主线的乡村振兴事业线;另一边则是以董家为主线的家庭线。

讲的故事就是在董大林发动智慧带领乡亲们通过农业发家致富的同时,在涉及到个人、家庭利益时,出现的分歧与纠葛。

而董大林如何平衡好利益与亲情,最终成功带领大家通过农业种植走向成功,就成为了这部剧的最大看点。

不得不说,选角还是得看央妈。

在《青山是故乡》这部剧中,很多人说饰演董大林的褚栓忠是演技派,此话真是不假。

在《北上》中演华子爸爸的褚栓忠,这一次在《青山是故乡》演了一回主角。

人设踏实、肯干,且对生活充满热情,特别是在鼓舞乡民们一起种地致富的时候,尤其能够让许多70、80后的朋友们,感受到乡野间的“泥土气”。



这种泥土气绝不是贬义词。

现如今,很多幼年在农村生活的70、80后,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走出农村、走出大山。

但对于自己曾经所待过的土地,却依旧有着浓浓的眷恋之情。



可惜的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所以好多人都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看看了。

而褚栓忠饰演的董大林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家的喜爱、好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演出了“乡愁”,演出了“泥土味”。

特别是在干活种地的时候,通过特写镜头,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褚栓忠那被太阳晒的黝黑、分层的皮肤,还有充满沧桑岁月的双手。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从农科院深造回来的“返乡人”,董大林在面对村民们的时候,完全没有城里人的架子,一回家就直接融入了村民们的队伍。

褚栓忠一笑,身上的那股憨厚劲儿,就足以让人信服,他就是董大林这个角色。

除此之外,在这部剧中饰演董老爹的罗京民,也是凭借精湛扎实的演技,成功出圈。

在剧中,董老爹是一个嫉妒偏心,且没有什么文化程度的农村人。

所以对于很多事,他都是一知半解,很容易就被“耳边风”影响。

而老戏骨罗京民在剧中,真是把一个老实愚昧,但又有小心思的老农民形象,演绎的活灵活现。

还有饰演弟媳陈玲的刘园媛、饰演邱兰的梁林琳,前者精明城府深,后者踏实能干。

两位演员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都细腻到位,能够让观众一眼就感受到角色身上的特质。

要知道,一部剧是否能够被观众所接受,与这部剧的说服力,有很大的关系。

显而易见,《青山是故乡》的选角很成功,但遗憾的是,编剧疏漏了剧情的细节,导致播到一半之后,观众们就不买账了。

事实证明,演员再好,如果没有对剧本精雕细琢,就变成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二、一处败笔,毁了一部剧

这部剧最大的败笔,就是在描写乡土民情时,剧情上的漏洞。

比如一开始董大林提出大兴种植业,准备找父亲要地的时候,却被弟媳陈玲横插一脚。

面对儿子的合理请求,偏心的老父亲竟然只用一句:


“这地已经让陈玲以2000块一亩的价格转让出去了,你们就别打这地的主意了”,


就将董大林夫妇直接打发。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不妥,剧情冲突也够,但许多懂民情、懂乡情的观众们,却直接在评论区炸开了锅。

更有网友辣评:“编剧怕是不食人间烟火吧?那个年代的土地流转费撑死了几百,几千的地是用金子做的吗?”

仅仅一句话,就点出了当下许多影视编剧都存在的通病:内容不够下沉,根本不懂土地,还来写农村剧剧本?

说实在的,《青山是故乡》这部剧的题材新颖且深入基层,是近年来少有的好题材,这部剧的立意更是不同于其他古装悬疑的假大空,落不到实处。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能够拍的好,那么这将不仅仅只是一部电视剧,更能够让更多的国人们关注到乡村振兴这一版块,引导更多有志之士,返乡致富,更好地实现“先富带后富”。



可惜,编剧到底还是逊色了些,所以这才招来了网友们的一片差评。

不仅如此,在后续董大林创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逻辑漏洞,让人看后直呼出戏。

比如刻意制造“全员恶人”的看点冲突,来引发观众们的共鸣、抨击,但却越来越偏离本剧的重点。

这部剧要想出圈,主题就应该设定为“土地荒凉,但人心却不凉”,结果这部剧到最后,除了董大林夫妇,其他人都是一言难尽。

三、冲突太强,反噬效应来了

父亲完全不重视大儿子的努力成果,竟然为了多赚点钱,就把用来致富的地卖给别人,偏心偏的无底线又没头脑,不符合逻辑。



诚然,在农村的多子家庭中,总会出现父母偏心的情况,但人都是利己的,老父亲再偏心,也不应该把全家人的利益都算计进去。

而继续往下看才发现,父亲的偏心,还只是这部剧矛盾冲突的开胃菜。

全剧的最大恶人,还得数弟媳陈玲。

为了一己之私,完全不顾家人亲情,佯装孝顺子女,最后把老两口的拆迁款全都骗走。

特别是这个弟媳陈玲,在她的眼中,亲情早已成为自己敛财的工具,明码标价的筹码。

最离谱的是,在董家里她是那个外姓人,却深谙人性弱点,将董家所有人刷的团团转。

用“孝道”逼董大林就范,用“扮可怜”来获取老爹的同情,最后更是吹耳边风,直接策反了家里的小姑子。

不得不说,编剧在制造家庭冲突这一块,是下了猛料的,更是将陈玲这个角色,狠狠地固定在了舆论的风暴眼。

一出戏看下来,是土地没了,人情没了,人心更是散了一地。

试问一下,这样的剧看到最后,大家的注意力还会放在乡村振兴、农业致富上吗?

结语

事实证明,影视剧想要有一个好的口碑,就必须在剧本上狠下功夫。

而《青山是故乡》这部剧的口碑翻车,也无疑让那些沉浸在自我世界钻牛角尖的编剧,终于梦醒,清醒意识到一个问题:好剧光有好演员可是远远不够的

大家认为《青山是故乡》的剧情漏洞,究竟是瑕不掩瑜,还是接受无能,偏向差评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青山是故乡》





[免责声明]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仅个人观点,请理性看待。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